北京日报记者 袁璐
“越是最后关头,越不能松劲儿!大伙儿再加把劲,争取半个月内把所有出入口装修做完!”昨天一早,在北京建工集团轨道交通13号线04标项目工地,生产负责人王伟开完晨会,核完当天的施工量,快步走向施工现场。
北京在施体量最大的地铁车站——新龙泽站(工程名)已正式定名为北郊农场桥站,目前工程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。为确保年底顺利通车,这个“十一”假期工地照常施工。
施工人员正在地铁站大厅施工。 北京日报记者 潘之望 摄
作为施工“大总管”,37岁的王伟肩负着“一站一区间”的建设重任。他所在的04合同段,需要建设总长度达532.28米的车站,以及包括5个出入口、4组风亭和5个安全口在内的全部附属设施。从项目开工到如今临近收官,他已在此奋战了三年。
“车站主体和附属结构都已完成,站内装修完成了98%。”王伟一边巡查施工现场,一边向记者介绍工程进展。“A2口和D口已全部完工,现在集中力量攻坚B、C、E三个出入口。10月15日前完工,没问题!”他信心满满地说。
工程收尾阶段,工期依然紧张。指着B出入口,王伟解释道:“这个口的土建结构9月底才完成,从结构完工到装修交付只有15天。”在这半个月里,要完成石材铺贴、铝板安装、机电布线、通风供水等7个工种的交叉作业,时间一刻不等人。为此,各班组每天都要开协调会,对照图纸确认方案,遇到问题立即让技术人员现场调整。
施工现场,不同工种的配合如同精密仪器的齿轮咬合。木工刚完成基层处理,瓦工立即进场铺贴;电工布线的同时,通风工也在同步安装管道。每个环节都卡着时间节点,任何一个工序延误都会影响整体进度。
在B口层高4.5米的通道里,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安装墙上龙骨、铺设铝板,嘈杂的作业声此起彼伏。最辛苦的当数水工、电工和通风工,他们需要站在曲臂车上作业,在离地2至3米的空中搭支架、铺水管、架线缆,从早晨7点一直忙到晚上10点。“地铁出入口的扶梯区域是斜坡,支架搭设特别考验技术。”王伟说。
安全,始终是王伟最挂心的事。搭支架的时候,他都要亲自核查现场:“支架必须按设计搭设,斜撑、剪力撑一个都不能少;盘扣节点要拧紧,连接件不能有丝毫松动;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。”这些安全要领,他早已烂熟于心。
新站厅内,黄白灯带交织如虹,白色与蓝色铝板相映生辉,勾勒出明亮现代的出行空间。“今年又在工地过国庆,但想到马上就要完工了,心里特别高兴!”80后河南小伙刘彦今年4月来到工地,负责协调木工、瓦工、电工等5个班组。看着车站从钢筋水泥的骨架变成如今的模样,他满脸自豪。
这是刘彦在北京参与建设的第五个地铁站。每完成一个项目,他都会在通车后特意去坐一次。“站在自己参与建设的站厅里,那种成就感是什么都比不了的。”
走出地铁出入口,阳光洒在忙碌的工地上,180多名建设者正坚守在施工一线,做最后的冲刺。今年年底,这座地铁站将做好通车准备,迎接川流不息的乘客,成为北京轨道交通网中一个重要的新节点。
晟红网-每日配资网站-杭州配资-配资门户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