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老照片里的牛街往事】
第一段:
在北京城的西南角,藏着一条充满故事的老街——牛街。这里曾是宣武区最具特色的回民聚居区,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。这组泛黄的老照片,带我们穿越回八九十年前的民国时期,那时的牛街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。如今街道虽已焕然一新,但旧时光里的质朴韵味却再难寻觅。图中最特别的要数1935年(民国二十四年)的首届售骡大会,当时骡子可是农民眼里的全能帮手,既能拉车又能耕田,比马匹更耐劳,比毛驴更有劲。
第二段:
照片里有个热闹的骡马市场,院子内外挤满了前来挑选牲口的人。那个年代,这样的交易场所就是农村经济的活心脏。人们摸着骡马的牙口,掰开蹄子查看,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,空气里飘着干草和牲畜特有的气味。
展开剩余79%第三段:
另一张照片记录下回族特有的殡葬仪式——出埋体。送葬队伍缓步前行,男子们头戴白帽,抬着埋体匣子(木质棺架),女眷们跟在后方。没有吹打喧闹,只有低声诵经,庄重而肃穆。
第四段:
1925年(民国十四年),牛街清真女寺迎来一块特别的匾额。题字者是西北军阀马福祥,这位甘肃籍回族将领可不简单,当过安徽省主席、蒙藏委员会掌舵人。他用遒劲的毛笔字,为这座女性礼拜场所留下珍贵墨宝。
第五段:
镜头转向民国时期的校园:西北公学师生整齐列队。这所学校几经更名,1928年初创时叫北平清真学校,三年后改称西北公学,后来变成西北中学。砖木结构的校舍前,学生们穿着立领制服,女生梳着齐耳短发,男生留着平头。
第六段:
有位特殊人物站在师生中间——孙绳武,他曾代理青岛市市长,也是西北中学的创办人之一。照片里他身着深色长衫,戴着圆框眼镜,身旁的小学生个个挺直腰板,像春日里新抽的嫩竹。
第七段:
1930年的女生班级合影更显珍贵。北平清真第二小学女子分校的师生们,在镜头前露出腼腆笑容。女教师穿着素色旗袍,女童们扎着红头绳,石板地上投下斑驳的树影。
第八段:
清晨的牛街飘着油香,老字号回囬早点铺刚揭开门板。回囬这个称呼源自北宋,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里就记载过。铺子里,刚出锅的炸油香金黄酥脆,芝麻烧饼冒着热气,戴白帽的老师傅正往豆浆里撒糖霜。
第九段:
门楣上挂着锃亮的汤瓶牌——这是清真食品的身份证。铜牌上刻着阿拉伯经文,下方垂着蓝布穗子。路过的人只要看见这个标志,就知道绝对符合教规。
第十段:
王记饮食摊的布幌子在风中轻晃。老板老王系着白围裙,正用长筷翻动油锅里的馓子。摊前小桌上,芝麻酱、腌韭菜花和辣椒罐排得整整齐齐。
第十一段:
礼拜寺的北碑亭前人头攒动,戴礼拜帽的乡老们互相道色俩目。亭柱上的朱漆有些剥落,石阶被无数布鞋磨得发亮。宣礼声响起,人群如潮水般向大殿涌去。
第十二段:
最后是位德高望重的阿訇(音同轰)。他身着绿色长袍,缠着雪白的戴斯塔尔头巾,手捧《古兰经》正在讲卧尔兹。波斯语阿訇意为学者,这些宗教导师就像灯塔,指引着穆斯林的精神航向。
发布于:天津市晟红网-每日配资网站-杭州配资-配资门户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