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"把尿还是尿不湿?"这可能是每位新手父母面临的第一个育儿分歧。记得我怀大果时,婆婆就一直强调要"把尿",说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妈妈的智慧结晶;而我则更倾向于使用现代便利的纸尿裤。
最终,我们家选择了折中的方案——白天尽量把尿,晚上和外出时使用纸尿裤。当时我并不知道,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,竟然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。
随着两个孩子一天天长大,我逐渐发现,从小采用不同如厕训练方式的孩子,确实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老生常谈却又充满争议的话题。
从小"把尿"和用"尿不湿"的孩子,不用等长大,3方面差距就很明显
林女士是三个孩子的妈妈,她的育儿经历颇具"实验性"——大女儿采用了传统的"把尿"方法,二女儿全程使用纸尿裤,而小儿子则是两种方法的结合。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,让她有机会观察到不同如厕训练方式对孩子发展的影响。
展开剩余83%"当我怀大女儿时,正好和婆婆住在一起。她是个传统的中国婆婆,坚持要我从孩子出生后就开始'把尿'。"林女士回忆道,"每天早晨和饭后,婆婆都会抱着孩子,在固定的地方发出'嘘嘘'的声音,引导她排尿。"
刚开始,林女士对这种方法半信半疑,但婆婆的坚持和耐心确实取得了成效。大女儿在8个月大时就能基本控制大小便,一岁前完全脱离尿布。"我记得她一岁生日那天,婆婆特别自豪地宣布:'我们家宝宝已经不用尿布了!'"
三年后,二女儿出生时,林女士和丈夫搬到了自己的新家,没有了婆婆的帮助。工作和带孩子的双重压力下,林女士选择了更为便捷的纸尿裤。"说实话,纸尿裤确实方便很多,换一次就可以管好几个小时,不用时刻关注孩子的排泄信号。"
然而,到了给二女儿进行如厕训练的时候,问题出现了。"二女儿对于上厕所这件事完全没有概念,她习惯了尿在纸尿裤里的感觉,不理解为什么突然要换一种方式。"林女士说,"训练过程特别艰难,持续了大半年,直到她两岁半才完全学会自己上厕所。"
五年后,小儿子出生,林女士汲取了之前的经验,采取了折中的方法——白天尽量把尿,晚上和外出时使用纸尿裤。"这种方法似乎结合了两种方式的优点,小儿子在一岁半时就基本学会了控制排泄。"
如今,三个孩子都已经上学,林女士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,这些差异似乎与早期的如厕训练方式有着微妙的联系。
首先是身体感知能力的差异。大女儿对自己身体信号的感知特别敏锐,她能及时察觉到排尿、饥饿或不适的感觉。"她从不会尿裤子,即使在专注玩耍或学习时,也能感觉到膀胱充盈的信号。"林女士说。相比之下,二女儿对身体信号的感知则相对迟钝,小学低年级时还偶尔会因为玩得太投入而忘记上厕所。
其次是自控能力的差异。"大女儿的自控能力一直很强,无论是控制情绪还是坚持完成一项任务,她都表现得比同龄孩子更为出色。"林女士观察到,"而二女儿则经常因为缺乏耐心而放弃困难的任务。"
第三个明显的差异是在健康方面。"大女儿很少有泌尿系统的问题,而二女儿幼儿时期经常出现尿路感染。"林女士说,"医生解释说,长期使用纸尿裤可能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。"
小儿子则似乎兼具了两个姐姐的优点:他既有不错的身体感知能力,又因为适度使用纸尿裤而减少了夜间频繁起夜给家人带来的负担。
"我不是说哪种方法绝对更好,"林女士总结道,"每个家庭有不同的情况和需求。但我确实发现,早期的如厕训练方式,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比我们想象更深远的影响。"
"把尿"与"尿不湿"背后的科学原理:影响远不止于如厕训练
传统的"把尿"和现代的"尿不湿"看似只是两种不同的如厕方式,但从神经科学和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,它们对儿童的影响远不止于如厕训练本身,而是涉及到神经系统发育、认知发展和身体健康等多个层面。
首先,从神经生理学角度看,"把尿"方式依赖于条件反射原理,通过固定的姿势和声音刺激(如"嘘嘘"声)建立大脑与膀胱肌肉控制之间的神经连接。
研究表明,0-3岁是大脑神经连接形成的关键期,这一时期建立的神经通路更为牢固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数据显示,采用"把尿"方法的婴儿在1岁左右就能建立起排尿与特定信号的神经连接,这种早期建立的神经通路有助于形成更强的大脑-身体沟通能力。
相比之下,长期使用纸尿裤的孩子,由于尿液被迅速吸收,感受不到排尿后的湿润感,大脑与膀胱之间的反馈环路建立较晚。
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数据表明,现代社会儿童完成如厕训练的平均年龄已从1950年代的18个月延后到现在的约30个月,这种延迟与纸尿裤的普及直接相关。
然而,纸尿裤也并非没有优势。首先,它极大降低了照顾者的负担,特别是在夜间和外出时。其次,现代纸尿裤的透气性和吸收性不断提高,大大减少了尿布疹等皮肤问题。
此外,有研究指出,过早、过于严格的如厕训练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,甚至引发心理抵触情绪。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表明,采用循序渐进、尊重儿童发展节奏的如厕训练,无论采用哪种方法,都比强制训练更为有效。
在健康方面,两种方法也各有利弊。"把尿"可能导致照顾者频繁地检查和干预孩子的排泄,从长远来看,这有助于及早发现和处理泌尿系统问题。
台湾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显示,采用"把尿"训练的女孩,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比长期使用纸尿裤的女孩低约15%。但另一方面,如果"把尿"姿势不当(如悬空抱举时间过长),可能对婴儿髋关节发育产生不利影响。
果妈寄语
无论你选择"把尿"还是"尿不湿",或是如我们家一样采用混合方式,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,保持耐心和一致性,让整个过程充满爱与理解。
请记住,没有完美的选择,只有最适合你和孩子的方式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他们终将以自己的步调学会所有必要的生活技能。
与其执着于方法之争或进度快慢,不如享受这段共同成长的旅程,见证孩子一步步走向独立的喜悦。
互动话题
你家宝宝的如厕训练是采用哪种方式?遇到过哪些挑战和有趣的经历?有什么独特的小技巧愿意分享给其他家长吗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~
©图源网络|侵删
作者简介:果妈,家庭教育指导师,专注分享育儿知识、亲子教育经验、婚姻家庭感悟,欢迎关注。
发布于:广东省晟红网-每日配资网站-杭州配资-配资门户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