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国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,是一个非常特殊且充满争议的诸侯国。虽然楚国最初受封于西周王朝,但它始终与周王室存在深刻的矛盾。西周王朝将楚国视为眼中钉,常常加以打压,楚国也成为了周王朝的三大“闹事分子”之一。从西周早期开始,楚国就公然与周王朝及中原华夏族群交战,而周王室始终未能彻底消灭楚国。
楚人与周王室的恩怨由来
楚人与周人之间的深刻恩怨,起源于周初的分封制度。楚人早在商朝末期就已生活在长江流域,楚国的领袖鬻熊深知形势,选择支持周人参与了武王伐纣。在周王朝灭商后,鬻熊被封为子爵,然而奇怪的是,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封地。直到周成王时期,楚国才得到丹阳这一块封地。尽管如此,楚国人对这样的封赐并不满意,毕竟他们在帮助周人推翻商朝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,却只得到一个子爵的爵位。在随后的日子里,楚国人感觉到周王朝对他们的提防与压制,这也进一步加深了楚人与周王室的矛盾。
楚人创业的艰辛与招致的仇怨
展开剩余76%楚国的崛起,堪称艰辛。从最初在丹阳的一个小小子爵国起步,楚国的建国之路充满了波折。据传,楚国在建国初期为举办祭祀,然而由于财力匮乏,他们甚至无法找到一头牛来祭祀,最后不得不从鄀国偷来一头小牛,且因担心牛的主人追查过来,他们在夜间将牛宰杀祭祀。这一事件反映了楚国在建国初期的贫弱,但这也塑造了楚国人民自强不息、不畏艰难的精神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楚国凭借这种不屈不挠的“蛮劲”逐渐崛起,这让原本将楚国视为蛮族的周人产生了忌惮。
汉阳诸姬的封地与周王室的打压
楚国崛起的过程中,周王室对其的忌惮愈加加剧。特别是在楚国通过吞并周边小国并不断吸收夷人力量时,周天子开始动用武力进行打压。然而,楚国的强悍反击让周天子屡战屡败,甚至在一次战斗中,周天子亲自指挥的六军全部遭遇失败,最后传说中天子乘坐的船只被楚国暗中破坏,导致周天子在汉水中溺亡。尽管史书中对这一事件有修饰,但楚国的胜利依然不容忽视。为了遏制楚国的发展,周天子开始在楚国周围,特别是北上的路线设置了大量姬姓诸侯国,这些诸侯国的使命便是阻止楚国进一步扩张,双方的敌对关系进一步加剧。
周王室与楚国的多次交锋
西周时期,周王室曾多次与楚国发生直接的冲突。在周昭王的统治下,周王室大举进攻楚国,虽然发动了三次战役,却每次都以失败告终。据传,周昭王的船只在楚国的干预下遭遇沉没,昭王溺水而亡。尽管史书未直接写明,但这段历史无疑印证了楚国的强大。而周王室在尝试用分封姬姓诸侯国来牵制楚国扩张后,直到周宣王时期才成功击败楚国,但这一胜利也只是西周末期的昙花一现,无法改变楚国逐渐强盛的局势。
春秋时期的争霸与楚国的崛起
西周灭亡后,东周王室逐渐衰弱,对楚国的控制力几乎丧失。与此同时,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首先向楚国发难。公元前656年,齐桓公率领八国联军进攻楚国,楚成王虽然被迫向齐桓公表示服从,但齐桓公的胜利其实并不完全。齐国虽然在名义上取得了胜利,但其并没有能力彻底吞并楚国。因此,齐国最终撤军,表面上退兵,但实际上是为了避免双方都陷入更深的消耗战。
晋国与楚国的百年争霸
随后,晋国与楚国展开了长达百年的争霸。晋国先后通过晋文公和楚庄王的称霸之路,不断加大对楚国的压力。晋国虽然在公元前583年、前572年、前557年三度攻入楚国本土,但始终未能彻底占领楚国。虽然晋国在这些战争中占据上风,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,以及楚国顽强的抵抗,晋国始终未能完成全面征服。
楚国难以被攻破的原因
楚国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水系环境,使得它成为中原大国难以攻破的堡垒。长江流域的沼泽、湖泊和森林,给中原诸侯国的军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,特别是在那时未开发的土地上作战,周天子六军屡屡受挫。春秋时期的战争,往往是劳师远征,特别是晋国,进攻楚国需要跨越多个诸侯国,尽管晋国有实力战胜楚国,但却无法直接占领其国土。
吴国的崛起与楚国的灭亡
虽然楚国强盛一时,但最终还是在吴国的手中陨落。吴国之所以能够攻破楚国的都城,并非因为其实力超过了齐、晋等强国,而是受到了内外因素的推动。首先,吴国与楚国地理相邻,吴国可以直接溯江而上,这使得它在战争中比中原诸国更具优势。其次,吴国的崛起得到了晋国的支持,晋国扶持吴国对楚国展开攻势,吴国凭借着更为熟悉水系的作战优势以及晋国的全方位支持,最终迅速崛起。
然而,吴国虽占领了楚国的国都,却始终无法彻底消灭楚国。尽管在内乱、人才流失的情况下,楚国逐渐衰弱,但其强大的后援力量以及秦国和越国的干预,使得吴国在占领楚都后陷入了困境。最终,吴国不得不撤军,楚国虽然败局已定,但依旧保持着一定的国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晟红网-每日配资网站-杭州配资-配资门户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