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是城市深埋于光阴的根系,在时光裂隙中生长出文明的年轮;文化是城市跃动在血脉的基因密码,在岁月流转中塑造着精神的图腾。当我们以敬畏之心翻开长春南关的时空卷轴,这部镌刻着“五重身份”的文明典籍便徐徐展开。这里是长春肇兴的摇篮,是文脉绵延的根系,是百年商贾辐辏的市声,是红色星火燎原的原点,更是时代风云际会的见证者。
南关的街巷是凝固的时光剧场:大马路斑驳的方石铭刻着中东铁路的汽笛声,新发路的青松年轮里封存着伪满时期的抗争史诗,人民广场的纪念碑见证着新中国建设的铿锵步履。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砖瓦,是城市写给时光的情书;那些沉睡在老墙门楣上的雕花,是先祖留给未来的图腾;那些镌刻在青石路上的车辙,正等待着与当代人的足音共鸣。
《南关印记》专栏将化身时空摆渡者:以考古学家的细腻,拂去百年尘埃重现文明肌理;用说书人的热忱,唤醒深巷里沉睡的城市记忆;作解码者的智慧,破译建筑砖瓦间的文化基因。我们将带您触摸鼎丰真窗棂上的时光褶皱,聆听大马路商铺匾额背后的商道传奇,在沙俄领事馆的巴洛克穹顶下追溯觉醒年代的星火。
这不仅是穿越时空隧道的文化苦旅,更是一场与城市灵魂的深度对话。当您驻足于这些承载集体记忆的文明坐标前,指尖划过的不仅是斑驳的砖石,更是城市生命的DNA链。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些文明碎片拼贴的精神版图,让南关的集体记忆在当代叙事中焕发新生——因为铭记,才是对时光最深情的告白。
展开剩余74%在长春市的中南部,有一座饱含历史韵味的城区——南关区。
它不仅是长春市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之一,其名字背后还蕴藏着一段源远流长的历史。
1
新立城长春厅衙署旧址
1825年,也就是清道光五年,长春厅治所从新立城迁至宽城子,这里正是如今南关区大经路、四道街一带。
那时,虽还没有“南关区”这个称呼,但这座城市的雏形已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孕育。
1865年,正值清同治四年,为抵御起义农民的威胁,当地商民集资筑起了木板城垣。城墙总长约10公里,高3米,设有6座城门,分别是东门崇德门、西门聚宝门、南门全安门、北门永兴门、西南门永安门以及西北门乾佑门。这些城门构成了城市的基本框架,而其中的南门全安门,日后成为了“南关”之名的关键所在。
2
全安门今昔对比
全安门今昔对比
全安门因地处城南,被百姓们俗称为“南门”,或者是“南关”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个俗称逐渐固定下来。光绪年间,城市经济发展,各城门城墙改建为砖瓦木结构,南门全安门变得更加宏伟壮观。
1897年,即光绪二十三年,全安门进行重修,高达28.2米,宽6.6米,上有望楼,望楼两侧建有雉堞三十一堵,每堵都砌有炮眼,望楼檐下还题写着“众山远照”,尽显这座城门的独特地位。
3
城门区位图
关于南关区名字的由来,主要有两种说法。
一种说法是,区名取自旧城南门外的南关大街。在当时,南关大街是城市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业中心,以它作为区名,便于人们记忆和识别。另一种更为普遍的说法是,南关区得名于全安门(南关)。
1865年城墙建成后,南关(全安门)作为城南的重要门户,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地点。随着城市的发展,这一区域逐渐被称为“南关”,后来设立行政区时,便顺理成章地命名为南关区。
4
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南关区历经诸多变迁。
中华民国时期,1913年长春府改为长春县;1925年设立长春市政公所,其管辖区域就在现今南关区境内。
伪满洲国时期,这里设立了大经区、长春区、东光区;东北光复后,国民政府时期又改为中正区、长春区、东光区。1948年长春解放,原三区合并为长春区和胜利区;1950年8月,长春区改为第一区,胜利区改为第三区;1955年7月,第三区改为南关区,并在1957年6月与第一区合并,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所熟知的南关区。
从最初的草原游牧之地,到因一座城门而得名,再到如今成为繁华的城区,南关区的名字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
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,更是一部生动的城市史书,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。
发布于:吉林省晟红网-每日配资网站-杭州配资-配资门户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